外国社会思想史的期中作业,随缘看吧,已经快忘完讲的什么了orz

简介

作者介绍

尼可罗·马基雅维利,意大利政治思想家和历史学家。在中世纪后期政治思想家中,他第一个明显地摆脱了神学和伦理学的束缚,为政治学和法学开辟了走向独立学科的道路。他主张国家至上,将国家权力作为法的基础,是近代政治思想的主要奠基人之一。同时马基雅维利还是热诚的爱国主义者,他的指导精神和不懈的努力是谋求意大利国家的统一和民族的独立与自由。

创作背景

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割据势力十分严重,各城邦国家间的彼此仇视使意大利丧失了中世纪时期在商业和贸易方面的领先地位,而且因没有形成统一的民族国家而备受西班牙、法国、德国和奥地利的蹂躏。马基亚维利主张建立统一中央集权的民族国家,结束意大利的分立状态。在此背景下,他创作出了《君主论》一书。

政治的世俗化:从神学政治走向权力政治

在中世纪的一千多年里,政治一直笼罩在神学的神秘面纱中。政治的目的是神,是为了向上帝证明自己是上帝选民的荣耀。然而马基雅维利将目光从上帝转移到了人自身身上,用人的眼光来思考政治问题。并且读完《君主论》全书,读者不得不感叹于马基雅维利对于人性的深刻见解与分析。正如老师在课上所提到的,马基雅维利在书中论述的,更多的是心理学的问题,当然也涉及到雇佣军、混合军和援军等军事学问题。马基雅维利以人性为基础,分析阐述了若干具体的为君之道。在他看来,人才是构成政治秩序建立的基础,现实政治问题的解决需要借助人的经验和理性,而不是对神的想象。世界的本质是邪恶的,国家的产生不是上帝的意志,而是人性邪恶的产物。马基雅维利在这里并没有给出明确的国家定义,但从他的思想已经能够隐约看出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于国家这一概念的定义的影子——“国家是暴力机器”。人性中邪恶的一面,促使着统治阶级需要一个强大的暴力机器来剥削和压迫被统治阶级。马基雅维利从人性本身,从实践经验和理性的角度而非神学的角度引出了国家学说。这无疑是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突破。人文主义的光芒带领人们走出黑暗的山洞,人们拿起理性的武器重新思考这个世界。

政治与伦理的交汇

传统的君主观

对于君主应有的品质和德行的论述,在西方的思想脉络中,我们往前可以一直追溯到柏拉图的《理想国》和亚里士多德的《政治学》两本书的思想体系中。他们从道德出发来探讨权力的合理性,把道德看作是国家政治权力的基础,伦理观念的善成了统治的意义。政治与道德一体,受道德目的支配,强调手段与目保持一致。在他们看来,一个好的君主应当是富有美德、德才兼备的人。无独有偶,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也具有相似性。儒家思想强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治国。所以不论是东方还是西方,一直以来对君主的应然期许都是拥有美好品质并且将其运用到治理国家之中的人。这种思想背后的底层逻辑也十分合情合理,“治理”好自己之后才能治理国家。治理的尺度从小到大,从微观的一个人到宏大的一群人乃至一个国家。然而在政治实践中,以善良自持的君主在面对权力斗争时,却不得不采用在传统道德意义上并非善的行为,从而陷入两难的局面。这种现实与理想的冲突并不只存在于马基雅维利所处的那个特定社会现实中,而是有着更悠久的历史。因此这一冲突具有普遍性,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也必定会在后世产生深远的革命性影响。

马基雅维利对传统的反叛

在《君主论》中,马基雅维利重新解释了德性,他认为在政治场域中,德性只是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一个人如果在一切事情上都想发誓以善良自持,那么,他厕身于许多不善良的人当中定会遭到毁灭。所以,一个君主如要保持自己的地位,就必须知道怎样做不良好的事情,并且必须知道视情况的需要与否使用这一手或者不使用这一手。
在他创作《君主论》之前的人生中,马基雅维利负责处理外交和军政事务,积累了大量的政治和军事经验,这为他日后写作《君主论》奠定了思想基础。他耳闻目睹过权力斗争中政治家的阴谋诡计,知道从善之人最终是如何在政治斗争中走向毁灭的。所以他一反西方传统的君主观念,主张从实践经验出发观察政治,使政治学与伦理学彻底分家,毫不留情地还原了政治本来的面目。按照他的话来说,“我的目的是写一些东西,即对于那些通晓它的人是有用的东西,我觉得最好论述一下事物在实际上的真实情况,而不是论述事物的想象方面……我想把关于想象的君主撇在一边,而只是讨论确实存在的事情。”马基雅维利基于现实和实际情况,对君主做了不同于传统的讨论,以往的道德成为实现政治目的的一种手段而非终极意义。

对马基雅维利思想的再思考

“一位君主,尤其是一位新的君主,不能够实践那些被认为是好人应做的所有事情,因为他要保持国家,常常不得不背信弃义,不讲仁慈,悖乎人道,违反神道……然而,正如我在前面说过的,如果可能的话,他还是不要背离善良之道,但是如果必须的话,他就要懂得怎样走上为非作恶之途。”马基雅维利的君主观并非是简单地抛弃了传统的伦理道德评价,而是在为了达到政治目的做出不得不为的“恶”的举动的前提下,也应力求善良。他所倡导的慷慨与吝啬、残酷与仁慈都是一种相对概念,是有尺度限制的。相较于传统,马基雅维利的思想更多是对目的和手段之间冲突的一种权衡。这种必然的冲突则是以政治权力斗争的现实基础为前提的,是“应然”与“实然”之间的冲突。所以,马基雅维利更多是从现实和实践经验出发,以实现目的为前提,而非手段的公正性和合理性为前提去论述为君之道。
后来的读者和学者对《君主论》毁誉参半。但我认为,马基雅维利思想中的“恶”也正来源于他的“善”。回看马基雅维利的生平和《君主论》的创作背景,他将这本书献给当时的当权者,希望他们能将意大利从蛮族手中解放出来,表现出马基雅维利的爱国情怀。深切的爱国之情促使着他探寻如何能够成功地解放意大利、建设一个强大的君主制国家。所以,他的学说带有很强的现实取向,他需要的是行之有效的建立强大国家的为君策略,需要的道德也是建立在实用主义基础上的道德,而传统的君主思想却往往只会将君主推入道德与现实两难的境地。在具体阐述权力斗争中君主应当怎样做的时候,他需要的是给君主提出最有效的方法和意见,而不是考虑其道德的公正性和合理性。在此过程中“恶”的产生也是自然而然的。当然,不论是在过去还是在今天,他的一些表述也的确会引起争议,例如:“损害行为应该一下干完,以便人民少受一些损害,他们的积怨就少一些;而恩惠应该是一点儿一点儿地赐予,以便人民能够更好地品尝恩惠的滋味。”这句话很有愚弄人民的意味。在一个具有良好道德操守的人看来,这显然是错误的。然而,书中若干这样“邪恶”的表述却并不代表着马基雅维利自己的为人和性格。马基雅维利自我鉴定,认为自己忠诚老实、贫穷善良。他在《君主论》中所揭示的君主应当怎么做的做法,实则是揭示了现代政治学的某些运作规律和特征,这与其本身的性格或者价值观并无直接关系,可以借由马克斯·韦伯的“价值中立”概念来理解。
同时,理解马基雅维利的思想与学说,我们就不能将视角局限于《君主论》一本书中。事实上,马基雅维利更加向往和赞赏的是以古罗马为代表的共和制而非君主制,那才是他理想中的政体,这一点在他的另一本著作《李维史论》中有所体现。他在《君主论》中讨论为君之道,但其实这更多的是马基雅维利同君主专制统治者的妥协。他的前半生处在佛罗伦萨的黄金时代、文艺复兴的全盛时期,后半生则处在法国和西班牙等国在意大利角逐的战争时期。前后的巨大落差激发出他强烈的爱国情感,这才是这种妥协的根本原因所在。在这里不妨援引《君主论》中的诗句作为结尾:

  • “反暴虐的力量,将拿起枪,
  • 战斗不会很长!
  • 因为古人的勇气,
  • 在意大利人的心中至今没有消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