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前写的东西了,现在看起来有些稚嫩,随缘了。

《建筑师林徽因》读后感

很多人对林先生有极大的偏见和误解。很长时间以来,人们提到她,只会想起那些桃色八卦、风流故事。但走进真实的林徽因,会发现事实与我们所想差之甚远。这位深藏功与名的伟大建筑师的光辉事迹没有充分得到大众关注,反而是一些真假难辨的谣言绯闻遍地开花,抹黑了这位值得人们尊敬的建筑学家。

林先生有着诗人般的热情,也有着建筑学家的科学严谨精神,是我国第一位女建筑师。单是从观念上,在那个时代梁林二人就有着超前的建筑观念。他们认为建筑需要既有实用价值,又要富有美感,而且他们看到中国的木结构本身就有很强的美学价值,的确值得钻研考究。然而那时中国这一领域还几近空白,甚至日本人对此已经有所研究。倘若让日本人来讲我们自己民族的建筑,实在显出中国人之无能。大概也是那个时候,他们便肩负起用现代方法研究中国古建筑的使命,将建筑事业视为自己一生之归宿,既然认定,那就终生追随,无怨无悔。他们也提出了建筑与综合环境间的有机联系,认为建筑应该不仅仅考虑建筑本身,还要放在综合的环境间来考虑,要与城市规划,住宅设计等问题有机联系起来,甚至要和环境治理联系起来。即使到今天,他们的观点也毫不过时,这种极强的洞察力也正是他们极高的能力素养之体现。他们也会实地去考察古建筑,特别是林先生,去攀高楼、爬高瓦,对于一个女性来讲本身就很不容易了。况且还有繁重的测绘工作等等。

对于林先生,鲜有人知她深切的爱国情怀,她无私忘我的奉献精神。林徽因早年在英国留学,接受着西方教育,潜心求学,有着高雅的审美情趣同时又不乏扎实的基本知识。然而她没有忘记仍在水深火热中的中国。1928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双双学成归来,受聘于东北大学建筑系,为仍为一片空白的中国建筑研究开创先河,堪称建筑学方面的鼻祖。但也是那时,出身于福建的南方女子蓦然来到寒冷的东北,一冻成疾,也是那时,落下了病根。1945年抗战胜利后,梁思成赴美国讲学考察,林徽因积极参与清华建筑系的筹建工作。要知道,那时的她几乎是全天待在病床上,肾脏早已被结核菌感染。而在当时,肺结核也几乎是不治之症。在书中,据清华第一届建筑系的毕业生回忆,他们中好多都与林先生有着深切的师生情谊。然而,在清华建筑系的正式编制中,却没有林先生的名字。内战爆发后,梁林二人的美国友人费正清夫妇也曾邀请他们到美国避难休养,但他们毅然拒绝了,坚持留在了自己所热爱的国家。1949年,新中国成立。林先生虽早已重病缠身,但她仍热情地将自己的才华、学识奉献给年轻的共和国。她积极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并主持了景泰蓝等传统工艺的挽救工作,他们的女儿梁再冰起初担心父母可能会因为年龄大不太能接受新的思想,但随后梁林二人的举动彻底打消了她的顾虑。他们在工作繁忙之余还不忘学习马克思主义的相关理论,并努力将其融入到自己的建筑事业当中。当他们认定了共产党后,他们从未怀疑,从未后悔自己对新中国的付出。1954年前后,他们的建筑观念与北京市副市长的意见产生了分歧。他们坚持要保护传统古建筑,用超前的眼光去看待新中国的城市规划,想将自己所学施展出来。只可惜北京市领导坚持拆除城墙,同时也拆掉了他们的事业信念。后来二人双双入院,在1955年4月的第一个清晨,那个诗一样的女子永远离开了这个世界。大概也是那个时候,梁先生彻底地绝望了,他写了“检讨书”,承认自己的“错误”,承认这些古建筑是封建势力的象征,承认自己的做法是“错误”的。“文革”期间,梁先生是在极度的痛苦和困惑中,顶着全国典型的“反动学术权威”的大帽子死去的。然而,抛开历史的尘土,站在今天来看,我们不能不痛心,痛心北京的古建筑寥寥无几,痛心林先生一语成谶:把真古董拆了,最后就算再重造一个,也只能是假古董了。当然,更痛心梁林二人晚年所遭受的不理解,不公正待遇,痛心直至今日,他们的光辉事迹,崇高精神也没有得到充分关注,反而是林先生背得一身骂名,岂不痛哉!

林先生有着独立的人格。她从小接受着西式教育,中学时在教会办的培华女子中学就读,又曾随父亲到欧洲旅行,后来还在美国留学。在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出身传统家族的女孩如何蜕变为一个现代的,有着独立人格的新时代女性。在她的所有身份标签中,我们愿意称她为梁思成太太,但我们更愿意称她为一位伟大的女建筑师。她就是她,她是林徽因,有着自己学术成就和人格魅力的独立女性。但同时,她也是贤惠的妻子,温柔的母亲。在全家人在西南大后方流亡过程中,家庭的生活条件日益艰苦,当时的工作所营造学社也面临着资金困难的窘境。在子女梁再冰和梁从诫的回忆录中提到,他们的母亲在自己儿子半夜发烧呕吐时也会到街上去买药,在李庄期间也开始做家务事,操心起柴米油盐的生活杂事。我们看到的不是一个“飘飘欲仙”的林徽因,而是一个“接地气”的也会为生活日常所操劳的林徽因。正如《窗子以外》所写的那样,林先生努力尝试着脱开知识分子的“傲慢”,放下“架子”,并对文人学者这一群体本身作了反思。即使放在今天,也仍有极强的现实意义。但在如今,仍有不少人(譬如梁思成遗孀——林洙)污蔑林徽因是不做家务事的,不会做饭,说她算不上一个贤惠的妻子。不知道林洙言下之意是不是自己能勉强算是?许多抹黑林徽因之言论皆出于她口,只可惜死人不会说话罢了!并且据新闻报道,林洙在2012年曾以高价拍卖掉了梁林二人的大量遗物和手稿,其中包括二人毕生之心血——《营造法式》,其人种种事迹及人品在此不再多加赘述。

林先生始终秉持着乐观向上的心态。1931-1937年间,林先生跟随营造学社走过祖国的山山水水,去调查研究中国的古建筑。其间旅途奔波之困苦自然不言而喻,这对于一个女子更是艰难。虽然常常身上满是虱子,虽然常常所到之处荒无人烟,但她没有放弃,没有怨言,甘心为自己所热爱的建筑事业所奉献,倾注自己的青春热血。然而,正当他们在五台山深处发现唐代修建的佛光寺,粉碎了日本建筑学家说“中国没有唐代古建筑”的狂妄宣言时,外边的世界正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变化。日本侵略者发动七七事变,中华民族的全面抗战也拉开帷幕。此后的逃亡,使这个本就疲于奔波的女性更是不得休息,加之西南方阴冷潮湿,她的病情日益加重,多么让人心痛啊!每每看到子女回忆提到“母亲连夜连夜的发烧咳嗽”时,真的会想到若换做自己会是什么样,联想到自己若是生病卧床并且头晕目眩,哪会有心思来看书或者整理资料?念及此,便生出无上的敬意与佩服。在病床上,她会给再冰讲故事,会整理之前营造学社野外考察的资料,会阅读二十四史为梁思成撰写《中国建筑史》提供帮助。或许她也有对青春的感伤和对现实的迷惘,但她怀揣着坚强的心,即使在梁思成前往重庆寻求资助的时候也一个人撑起了这个家。在书中诸多回忆录中,提到最多的大概是抗战胜利后,林徽因躺在病床上,但一旦有了客人或者前来请教的学生,林先生定会强打起精神来接待客人。作者们看到的是一个躺在病床上的瘦弱女子,但那双眼睛总是发着光,她仍有着火一样的热情。后来人们才明白,林先生的美并不只是来自于外貌,更来自于由内而外的精神气质,来自于深邃眼睛里的明亮。

在书中,林先生的儿子梁从诫曾在回忆录中特别提到了自己母亲和徐志摩的交往故事。正如原文中所提到,“正像她自己后来分析的:‘徐志摩当时爱的并不是真正的我,而是他用诗人的浪漫情绪想象出来的林徽因,可我其实并不是他心目中所想的那样一个人。’不久,母亲回国,他们便分手了。”徐志摩以西方式诗人的热情突然对林徽因表示倾心的时候,林徽因无论在精神上、思想上、还是生活体验上都处在与他完全不能对等的地位上,因此也就不可能产生相应的感情。尽管两人也曾以写诗的方式表达感情,但可以看到,林徽因自始至终都没有过正面的回应和情感上的反馈。另外,两个诗人文人雅士般的交往,远非世俗小人那样想的庸俗,倒不如说是为了精神上的自我满足而添油加醋幻想出来的许多故事。所以,根本无从谈起是因为林徽因徐志摩才离婚改嫁的,许多讹传的风流故事更是不攻自破,无非是想贬损她的人无端的污蔑。

在那北京八宝山公墓——这个林徽因先生亲手设计的现代公墓,掩映于一片翠绿中,是一块无字碑,仅有的“建筑师林徽因之墓”也在文革中惨遭毁坏。然而,拜祭之人络绎不绝,在墓下长眠着那个像诗一样鲜活的女子。

一身诗意千寻瀑,万古人间四月天。